实验室研究是当代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与前沿领域。本书全面梳理了实验室研究的背景,细致探讨了实验室研究的方法,深入分析了实验室研究的哲学意蕴,并初步提出了“作为一种日常实践的全新科学观”。
本书以实验室研究为切入点,逐次展开,话题广泛,讨论深入,不仅对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实践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科技管理与科技发展战略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社会大众走近科学、理解科学乃至全面地反思科学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
邱德胜,男,1975年生,湖北武汉人。哲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现任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副教授,科学技术哲学方向硕士生导师,英国卡迪夫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重庆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秘书长。近年来,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光明日报》(理论版)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或教材3部,主持或主研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主要研究方向: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





精选章节、经典语录(引言)摘抄
如拉图尔所言:“一篇没有引证的论文就象一个孤独的孩子,深夜独自行走在陌生的大都市里,他也许会走失,也许会碰到任何可能发生的事情。与此相反,攻击一篇充斥脚注的论文,这意味着持异议者必须削弱被他引证的每一篇论文,或是至少将被威胁着必须这么去做。”一个成功的作者应该用文本以及与文本相关的大量资料来说服读者,从而使读者陷入孤单的境地,如果读者试图反对作者的观点,那他面对的将是一堵引文之墙。
如果要寻求一种能够反映此种变化的表达,我发现最合适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已经从科学(science)转向了研究(research)。科学意味着确定性;而研究则充满着不确定性。科学是冷冰冰的、直线型的、中立的;研究则是热烈的、复杂的、充满冒险的。科学意欲终结人们反复无常的争论;研究则只能为争论平添更多的争论。科学总是试图摆脱意识形态、激情和情感的桎梏,从而产生出客观性;研究则以此为平台,以便使其考察对象通行于世。”由此看来,传统意义上的科学是一种对确定性的追求,科学仅仅被当作是一种知识而存在,现在我们很有必要将科学看作是一种研究,这种作为研究或实践的科学,将是一种与研究过程中诸多因素相关并在时间链条上的重新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