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之形,典雅修长;古琴之音,古朴疏朗;古琴之志,淡泊孤傲。古琴,以其超凡脱俗之态居于“琴、棋、书、画”之首,被历代文人雅士视为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俨然已成为雅正音乐之典范,中华文化之符号。《古琴》一书共六篇,分别对古琴艺术的历史渊源、发展演变、结构与谱法、古琴文化、琴人琴事、古琴名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并配以古琴形制、古琴谱、弹奏指法等大量图片,直观易懂。本书不仅注重可读性和趣味性,讲述了伯牙、蔡邕等古琴大家的传奇故事;还兼顾了古琴艺术的专业性,解析了古琴的记谱、读谱方法,应用乐理知识分析琴曲的结构和曲式曲调。此外,透过古琴艺术的文化性与权威型视角,从斫琴工艺到与文学的联姻,再到与儒、释、道文化的相融,引用了大量文献和古籍,展现了古琴文化深邃的内涵与“和雅中正”的审美情趣。
本书由卢静云编著,作者习古琴十数年,师从许海帆、谢东笑等当代名师,在古琴文化研习方面造诣颇深。




精选章节、经典语录(引言)摘抄
古琴,因缚弦七条,又名“七弦琴”。在有关古琴的所有记载中,其只称
为“琴”,后来因为“琴”的概念被广泛化,以琴为名的乐器很多,如扬琴、
胡琴、钢琴、风琴、电子琴、口风琴等。因此,现代的“琴”只是一种类名,
没有了特指意义。人们有感于“琴”的历史悠久,所以于20世纪初才把“琴”
称为“古琴”。
古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可考证的历史就有三千多
年之久。同时,古琴也是最具人文内涵,最能代表中国音乐文化成就、体现
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神髓的乐器。作为修身正行之器,古琴以其清、和、淡、
雅的特点,被列为礼乐文明中“琴棋书画”之首。故有“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的说法,可见古琴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琴乐高雅超逸,古有“士大夫无故不撤琴瑟”,鼓琴已成为了文人雅士的
一种生活习惯。除此之外,琴乐还广为历代帝王和官宦所推崇,也普遍存在
于民间,包括寺庙、道观、市井、山林之中。自古琴乐便在社会生活中深深
植下了根,作为不可或缺的艺术情感体验,同时也是华夏儿女心中的一股精
神力量,琴乐已经超越了乐艺本身的意义,而成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
宋代著名琴史家朱长文在其《琴史·尽美》中说道:“琴有四美:一曰良
质,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斫者,本意为“用刀、斧等砍劈”,
引为刀斧劈木制琴。斫琴是一道繁杂精细的工艺,并非由两块木板简单拼接
黏合便成的。当代斫琴家王鹏先生说,制作一张琴比较合理的时间应该是两
年,可见斫琴极为耗费心血。
我们可以看一下一张古琴是如何做出来的: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斫琴首要是选材。古人选木之讲究,
传下许多美好的故事。东汉的蔡邕闻火烧梧桐声而辨得良木,从而火中抢下
制得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的“焦尾”琴,便为一例。史料中又有记,唐代
著名的斫琴家雷威,逢风雪天深入峨眉山,听连绵悠扬的松声,选得好的斫
琴用材,认为这种松木“妙过于桐”,制得“松雪”琴,又为一例。雷氏也
曾说过:“选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可见选材于斫一张好琴来说
十分关键。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琴材有四善:轻、松、脆、滑。这也
是选古琴木材的前提,木质要选较轻的,木材要松透有脆性,打磨后要光滑。
沈括还说了一些自己选材的经验,以实践解释了四善。他认为琴材最好用桐
木,但是要待到多年的木性尽失后,琴的声音才开始清越。他曾见过唐初的
路氏琴,其木已经枯朽,没办法下指弹奏了,但是声音还是很清亮。他说他
还见过越人陶道真所藏的一张越琴,相传是用古墓中朽杉棺木所做的,声极
劲挺。